古代人用什么制造糖?

古代人用谷物来酿酒造糖。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是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

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记述最为详尽,书中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

我国用甘蔗制糖的历史也很久。甘蔗产于南方,从战国至汉末,已种甘蔗,并喝其浆汁。汉朝,人们已经能用蔗浆熬制的糖膏塑成各种动物的形状,虽产品仍较低级,但较之战国时代人们食用蔗浆,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从东汉到唐初我国的蔗糖质量并不好,于是,唐太宗派人赴印度摩揭陀国学习制糖技术,引进新的制糖法,从此,我国的蔗糖生产才进入一个新阶段。

据《唐会要》记载,白糖生产是从唐代开始的。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手工制糖的详细记载,这种手工制糖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立前。清末,我国东北地区开始用甜菜制糖。

扩展资料

常见糖的分类

根据糖的精制程度、来源、形态和色泽,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1、精制白砂糖:简称砂糖,为粒状晶体,根据晶体的大小,有粗砂、中砂、细砂三种。特点是纯度高、水分低、杂质少。国产砂糖含量高于99.45%、水分低于0.12%,并按标准规定分为优级、一级、二级三个等级,均适用于面包和面点生产用。

2、粗砂糖:属于未精制的原糖,纯度低、杂质多、水分大、颜色浅黄,如国产的二号糖和进口的巴西糖、古巴糖。

3、绵白糖:晶体细小均匀,颜色洁白,质地软绵,纯度低于白砂糖,含糖量98%左右,水分低于2%,因成本高,用于高档食品。

4、赤砂糖:粒状晶体,颜色棕**,杂质较高,但可作特殊用途。

5、红糖(片糖、黄糖):一般由土法榨制得,杂质最多,纯度最低,但有其特殊风味及其在烘焙中着色快,也有一定的应用。

6、红糖粉:纯度比红糖高些,且秤取方便,比红糖使用量大。

7、冰糖及冰片糖:不方便秤取,成本高、应用较少,且限于高档食品。

8、葡萄糖粉及葡萄糖浆:由淀粉通过酶催化或在酸存在下经水解作用得到葡萄糖浆再经喷雾干燥后即得粉状葡萄糖,一般含水8%。

9、麦芽块及麦芽糖浆:由大麦、小麦经麦芽酶作用水而得,我国生产的成品一般称饴糖。

10、转化糖浆:由蔗糖与水在盐酸存在下,加热制得。其特点是粘度低、透明好。是做广式月饼的必须原料。

11、果葡萄糖浆(异构糖浆):把转化糖浆中的一部分葡萄糖在葡萄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果糖。工业上生产的果葡萄糖浆其异构转化率在42%,此时的甜度与蔗糖相等。若再提高转化率,则可得到更高的甜度。

12、蜂蜜:植物蜜腺的分泌物、甜度较高,60%~80%是人体容易吸收的单糖,且有特殊风味。

13、糖蜜:糖厂制糖时,糖浆经浓缩后剩下的母液,杂质最多。但具有特殊的香味,生产全麦面包时常有采用。

14、焦糖是一种糖食,以接近或超过115℃的温度熬煮白糖,使呈现浅**近乎咖啡色,并带有焦香味,即得焦糖。一般用做布丁的时候才使用。多吃有害。

百度百科--糖

古人是何时开始吃蜜的?

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花蜜腺的花蜜或花外蜜腺的分泌液,混合蜜蜂酶液经过充分酿造而成贮藏在巢脾内的甜物质。

蜜蜂从植物的花中采取含水量约为75%的花蜜或分泌物,存入自己第二个胃中,在体内多种转化的作用下。然后经过15天左右反复酝酿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丰富到一定的数值。

同时把花蜜中的多糖转变成人体可直接吸收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水分含量少于23%存贮到巢洞中,用蜂蜡密封。

饮食文化

在圣经中记载,公元前13世纪,上帝让摩西带领在埃及做奴隶的以色列百姓离开埃及,到牛奶与蜜之地,这个牛奶与蜜的地方就是迦南美地,在地中海的东岸,约旦河以西。蜂蜜在古时候是中东的主要食物,据说施洗的约翰以野蜜为生。

《神农本草经》(公元前2至1世纪)把“石蜜、蜂子、蜜蜡”列为上品,指出有“除百病、和百药”的作用,且“多服久服不伤人。”公元4世纪,西晋与东晋之交的郭璞在《蜜蜂赋》中写道:“散似甘露,凝如割脂,冰鲜玉润,髓滑兰香。百药须之以谐和,扁鹊得之而术良。”这正是说蜂蜜和蜂蜡的性质及用途。

唐、宋、元朝以来,经济繁荣,农业兴旺,蜂蜜的应用也有了发展,从浩瀚的唐诗及其它方面的记载就可以知道。段成式《酉阳杂俎》、王禹称的《小畜集·记蜂》,苏轼的《收蜂蜜》和南宋杨万里的《蜂儿》等诗文中,均记载了当时养蜂和采蜜食用的真实景象。

古人对蜂蜜的美称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蜜蜂在我国历史悠久,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大规模的养蜂场出现,不管是养殖技术还是产蜜技术都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资源。尤其是蜂蜜,在我国的应用更是历史悠久,在很多古书中都有关于蜜蜂养殖技术与蜂蜜生产以及应用的技术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中关于蜂蜜入药的记载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很多方法直到今天也还受用,可见古人的智慧并非一般。虽然古人智慧我们不得不佩服,但是古人还是有错误的时候,比如古人吃蜂蜜的时候就只吃熟蜜,不吃生蜜,究竟是什么呢?

新鲜蜂蜜

现在科技发达了,我们知道了蜂蜜高温以后营养会变差,但是在古代的时候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并不知道高温会使蜂蜜的营养成分散失,但是就算是经过高温的蜂蜜,对于古代人来说还是相当好的入药材料。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古人吃蜂蜜的时候只吃熟蜜,不吃生蜜的呢?这与我国古代一位名人有关。

我们都知道《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作品,里面的很多方子现在还在使用,但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一句话也透露出了古人吃蜂蜜的特点,那就是:“蜜为蜂液,食多则令人毒,不可不知,;炼过则无毒矣”。很多朋友受到这句话的影响至今都还将蜂蜜高温后吃,最后吃到的蜂蜜其实已经失去了蜂蜜原有的营养成分。但是这句话也充分证明了一点,古人吃蜂蜜的时候都是要将蜂蜜经过高温以后再吃的。虽然说高温后的蜂蜜营养成分不高,但是在落后的古代来说应该也算得上是上好佳品。

李时珍可是著名的古代医学家,严格说关于生蜜熟蜜的这点他会进行大量研究,不会轻易说出蜂蜜需要高温以后再吃,但是毕竟他仅仅是医学家,而不是养蜂人,自然不知道其中道理,否则可能在那个时代蜂蜜就已经只吃原蜜了。那么为什么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吃蜂蜜要先经过高温处理以后再吃呢?

其实这点我们可以从蜜蜂的特点和取蜜方式来进行推断。李时珍也是中国人,所以当时饲养的蜜蜂必然是中蜂,而且当时并没有活框养殖技术,以桶养和野外收捕为主,而取蜜的方法也不会像我们今天这样有专业的离心分离机,而是我们今天在广大农村还有很多养蜂人在用的洗干净手,拧!这样的蜂蜜自然是原生态的,按理说是非常好的,但是为什么会有毒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就连现在很多传统饲养的人在取蜜的时候都是用拧的方式来取蜜,对于边角蜜含有幼虫和幼蜂的也是一起拧,这难免会让蜂蜜中含有少量的蜂蛹以及幼蜂的体液,而古代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卫生环境,难免对蜂蜜造成污染,长期下来少量的生蜜是对人没什么影响,但是大量的蜂蜜却让人中毒。

经过大量的实践后古人发现了经过高温的蜂蜜没有毒,于是采用高温的方法来对蜂蜜进行灭菌使用,于是就形成了古人只吃熟蜜,不吃生蜜的习惯,也就有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蜜为蜂液,食多则令人毒,不可不知,;炼过则无毒矣”这句话。

古人对蜂蜜的美称:白蜜、沙蜜、蜜、食蜜;

天然蜜就是蜜蜂采集花蜜酿造而成的。它们来源于植物的花内蜜腺或在外蜜腺,通常我们所说的蜂蜜就是天然蜜;

又因来源于不同的蜜源植物,又分为某一植物花期为主体的各种单花蜜,如桔花蜜、椴树蜜、荔枝蜜、刺槐蜜、紫云英蜜、油菜蜜、枣花蜜、野桂花蜜、龙眼蜜、野菊花蜜、狼牙蜜等。

蜂蜜颜色:

蜂蜜随蜜源植物种类不同,颜色差别很大。无论是单花还是混合的蜜种,都具有一定的颜色,而且,往往是颜色浅淡的蜜种,其味道和气味较好。

因此,蜂蜜的颜色,既可以作为蜂蜜分类的依据,也可作为衡量蜂蜜品质的指标之一。

蜂蜜之间存在着色泽差异,将其分为水白色、特白色、白色、特浅琥珀色、浅琥珀色、琥珀色及深琥珀色7个等级、其区分颜色的依据是普方特比色仪。

本文来自作者[凡晴]投稿,不代表西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xibujiaoyu.com/xibu/9553.html

(24)
凡晴的头像凡晴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凡晴的头像
    凡晴 2025年10月08日

    我是西部号的签约作者“凡晴”

  • 凡晴
    凡晴 2025年10月08日

    本文概览:古代人用谷物来酿酒造糖。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是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自西周...

  • 凡晴
    用户100810 2025年10月08日

    文章不错《古代人用什么制造糖?》内容很有帮助